林业论文

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合路径

2022-05-05 09:31:31 xueshulunwen 4

关键词: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职称论文,林业论文发表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园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应用分支,其研究对象及课程内容具有开展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在新农科背景下,从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3个方面探讨了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切实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农业期刊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园林生态学;融合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在国家层面上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规范,确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3]。高校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渠道,积极探索建设路径,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塑造学生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从而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4]。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三农”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对于推进园林专业教学发展、以顺应新农科发展要求具有积极作用。


  1园林生态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优势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5],园林生态学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的必修课,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作为应用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为主体,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最终目标是建设健康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课程内容涵盖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生态学基础知识、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通过“园林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可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平等、依存关系,具备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观[7],在课堂和实践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因此,无论是园林生态学的研究目标还是研究内容,都与我国绿色发展执政理念高度吻合,这也是园林生态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所在。


  2课程思政融入园林生态学的实现路径


  在园林生态学的课程思政融入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关键,而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本保障。


  2.1挖掘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资源


  新农科背景下,贯彻落实《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求,深度挖掘园林生态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多视角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实现全方位育人。2.1.1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园林生态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是实现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必要手段。如在讲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时,以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难以忽视的真相》,让学生直观感受全球环境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带领学生阅读《寂静的春天》,引导学生意识到因人类过度使用农药和肥料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通过课堂授课,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导致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使园林专业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2.1.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生态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到现在大约100年的时间。但在萌芽时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和著作中就能见到一些朴素生态思想,这是我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宝贵财富,为生态学的奠基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诗经》曾记载“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较早地描述了寄生现象。《尔雅》《管子·地员篇》等著作中详细记载了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秦汉时期确立的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作物、昆虫与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9]。在讲述“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关系”的章节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诗词。例如汉乐府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引出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写的是温度与生物的影响;刘向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描写的是水分和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将蕴含园林生态学知识的古诗词和著作相关语句融入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2.1.3弘扬爱国精神,树立大国自信。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资源。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各国需要积极参与世界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时代中国要和世界各国人民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比如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构筑“绿色万里长城”,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互联网环保项目“蚂蚁森林”也被授予了“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经过多年的绿色发展,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我国已经从全球环境保护参与者的角色变换到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引领者[10]。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融入到园林生态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大国自信。2.1.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教师要在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将专业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强化担当意识。如在“种群的生态对策”章节中,通过剖析植物的生活史引申出对人类生活史的思考。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新时代的青年要意识到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意义,要继续传承“五四”青年精神,敢于担当,敢于做有为青年,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当讲到“种间互助与共生关系”的时候,播放《植物的秘密生活》,让同学了解自然界形成的互惠共生的案例,围绕这些内容,对学生展开团队精神的教育,树立团队意识,使班级学生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植物群落结构”章节中的“中度干扰假说”提出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增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遇到了“干扰”,如同人生道路充满了荆棘,青年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压力,面对挫折,自强者会把阻碍前进的绊脚石变成跨向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生态位”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意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资源的空间或范围,以及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相互重叠较多的两个物种,就会产生竞争排斥现象。作为求职者,大学生要在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就业生态位,发挥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借鉴生态位理论进行职业心理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还可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2.1.5深化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专业课程与就职岗位密切相关,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深化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在园林生态学实验课环节,可加强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爱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遵守实验室规则、专业操作的规范等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实习环节,带领学生到秦皇岛奥林匹克公园进行人工园林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调查,通过植物群落配置图的绘制,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园林植物群落配置中的应用价值,并培养学生进行群落实地调查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现代园林,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如北京世园会以“生态优先,师法自然”为规划理念,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构建园区景观生态格局,彰显世界园艺新境界;在提倡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背景下,北京园博园以“绿色交响·盛世园林”的办园主题;秦皇岛园博园以“山海港城·绿色梦想”为主题,秉承生态环保、文化传承、创新引领、永续利用的原则,依托秦皇岛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栖云山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建成一个集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于一身的秦皇岛最大公园。在参观这些园林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园林艺术的鉴赏力,让学生体会新时代园林设计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设计思想。


  2.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育人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应积极树立思政建设的主体意识,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园林生态学的专任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园林生态学的内在价值,增强自身的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如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将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


  2.3建全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核方式上,首先运用全方位评价体系,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用人单位和家长反馈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保证客观全面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另外,园林生态学思政教育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先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随时使用课堂提问、雨课堂线上布置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自我反思题,分组进行课程思政专题研讨等方式,获得持续性思政教学反馈。然后进行终结性评价,园林生态学为考试课,在课程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效果进行一次综合性检验,以确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因此,在课程成绩考核中将包含课堂表现、线上答题、专题研讨的平时成绩调整到30%、实验成绩占1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通过对学生在平时、实验和期末的考核,对课程思政教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高育人成效。


  3结语


  园林生态学课程为园林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新农科背景下对园林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融合路径进行了探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生态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树立大国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深化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将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与园林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加快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并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对园林生态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作者:徐兴兴 张锐 王建梅 韩宏伟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首页
学术期刊
学术论文
投稿咨询